《青红》

《青红》

《青红》是一段历史的写照,写出的是在两代人在特定的时代大潮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选择是的无奈和悔恨。就像影片的英文名字《shanghai dreams》所指出的那样,老吴那一辈的人,不是在为未来而奋斗,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空有一番志向而无改变自己未来的条件。他们别无选择,只得选择曾经被自己或有意或无心抛弃的上海来寄托自己的梦想,只得用一生来追悔或许原本可以与众不同的生活,但那只是一个梦,关于身份,关于颜面,关于自尊。

青红的迫于父亲的压力下的无力的反抗和淑珍对埋怨了一辈子的丈夫的忍无可忍构成了电影中两条并行不悖的主线。

老吴年轻时听从了青红母亲的话,从繁华的大上海到了贫穷的贵州,本来也是期待能在国家号召的优厚条件下能有一番作为。但是到了贵州以后,一切都事与愿违。贫困的生活,单调的日子,一点一点消磨了年轻的斗志,和青红的母亲之间,随着年岁日增,褪尽了年少的激情,便只剩无休无止的唠叨,责难,驾驭甚至于无理取闹,一个平凡的女人,为了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默默忍受了大半辈子,用自己的勤劳和忍让来弥补老吴的从上海到贵州而丢失的一切。但这一切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一再地忍让,换来的不过老吴愈发暴躁的脾气,愈发独断专行的行为。在青红在放学的路上忍受不住父亲押送犯人似的跟随自己回家后跑同学家去吃饭。老吴和淑珍在吃饭的问题上终于爆发了一场早就该爆发的争吵,在老吴又一次无理地把青红跑掉的责任不分青红皂白地算在淑珍头上时,淑珍愤怒,悔恨,但爆发的结果也不过是一句再平凡不过的顶嘴而已。在小珍一家把青红送回家的时候,老吴因为女儿的一点点反抗而把他们拒之门外,小珍妈妈让淑珍劝劝老吴,淑珍说我哪里劝得动他。是的,她哪里劝得动他?她在自己年轻时的错误的自责中,只学会了忍让,老吴在这其中只尝到了独断专行的快意。

青红,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代表了一种热烈与冷静的对比,一种现实与梦想的反差,一个梦,阻挡了前辈的征程,也阻隔了年轻一代选择自己的生活。小根和青红之间那一点点的爱情的萌芽,本来可以在家长的引导下正常地发展。但是老吴没有这样选择,只是一味的指责,只能靠把青红牢牢的看住,不让出门,不让独处,不让去实习,青红想反抗,但最激烈的反抗也不过是喊了一句“憋不住了”,然后跑到小珍家里吃了顿饭就自己回去。那是他爸爸,她注定逃脱不了父亲的视线,对于小根,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感情,只是在父亲的高压政策下一种默默的反抗,虽然这种反抗无力而又可怜,但它注定不可能成功。她不能也不可以像同龄人小珍那样,为了不成熟的爱情,在另一个叛逆的男孩地甜言蜜语下私奔了。青红不是一个叛逆的人,但她也不是一个甘于这种单调的生活的人。从影片开始到影片中重复出现的广播操,单调乏味,青红没有表现出厌倦,但懒散地动作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她不喜欢却又不得不为。从小在父母的“回上海去”的感召下,她知道自己终究要回去,她知道贵州终究不是自己的未来。在她心理,贵州才是她的家,就像她对小珍说的:离开这儿你还能去那儿啊?这儿才是我们的家.是的,这儿才是她的家,才应该有她童年的快乐,有她的爱情,有她自己选择的未来。她不能,只能背着父亲的希望,做一个匆匆过客。甚至于在小根被处死的时候,脸上都是一种可怕的平静,心如死灰。青红的弟弟是老吴的希望,他一心要把他们姐弟两个送回上海,所以小小地年纪,就要不停地学手风琴,写作业。影片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过几句话。这是一种习惯了一切都安排好,一切都无从选择除了服从的无奈。只是小小的年纪还没有意识到而已。老吴是爱他的孩子,从他为了能让儿子学好手风琴,自己撑着双臂来摆琴谱可见一斑。但是这浓重的爱也因为灌注了太多的回上海梦想而显得那么不自然。每天都要听的收音机,或许从来没有清楚的传达过什么信息,但是面对一群他从骨子里看不起的所谓的“乡下人”,他要标榜起自己的与众不同,沙哑的广播,传达地不是改革前夜的信息,而是老吴渴望跟上时代的心理暗示,不甘于在穷乡僻壤度过一生地不认输。只是,他把本该由自己承担地重任,过早地放在了青红的身上。

过早的尝了禁果的小珍,坐了牢的小根,受了伤的青红,摆出了那shanghai dreams造成的可怕的一代人的生活姿态。这一切,每一个人都应受到指责,但在时代的大潮下,每一个人又都无可指责,恐怕这就是青红人生,逃不掉,忘不了,更多的是自己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天地,路越走越窄…….

这是选修课的一篇作业,之所以发上来,是因为是《青红》让我开始关注这个叫做王小帅的人。目前只看了《17岁的单车》《左右》,有时间了都要看一下,还会把感想上来和大家分享。

FishFly